葡萄的栽培歷史有6500年以上,在世界上算是分布最廣的經濟果樹。在台灣產值也很高。台灣目前主要栽培區域為苗栗卓蘭,台中東勢、新社、石岡、豐原、后里、外埔,南投草屯、竹山、集集、水里、信義,彰化大村、溪湖、埔心、員林、二林等地。
作物簡介
葡萄為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屬Vitis之蔓性木本植物,原生地四類群有亞洲東部、亞洲西部、北美及南美。其中最常被利用於栽培生產的品種多屬亞洲西部原生vinifera種(一般稱為歐洲種)、北美原生labruca種(一般稱為美洲種)及其種間雜交品種。
vinifera歐洲種後逐漸發展到地中海一帶,該地夏季乾燥、光照排水良好,因此果實、果粒優良且不易脫落,耐貯運。不過因為抗病力較弱,在不良管理條件下易罹病,枝葉徒長,花芽分化不良或裂果。目前世界上登錄的1萬餘品種,90%是歐洲種,生產的果實有80%是釀酒用,其次是鮮食或加工成乾果。
![]() |
Chardonnay為一種歐洲種(釀酒葡萄),可釀白葡萄酒。
無論在寒帶、熱帶都能釀造誘人香氣的葡萄酒。
|
![]() |
Sauvignon也是歐洲種(釀酒葡萄)。 |
北美原生labruca種性喜低溫,較耐潮濕、抗病,但是果穗、果粒較小且密集,成熟時果肉容易軟化、脫粒而不耐貯運。風味一不若歐洲種。目前仍是加工成果汁、果醬或釀酒,鮮食的比例不高。
![]() |
河岸葡萄(Vitis.riparia)是美洲種葡萄。 |
台灣的栽培品種
台灣栽培的品種除了極少數的鮮食用義大利(Italalia IP65)及喜樂(Himrod Seedles)品種為歐洲種外,其餘皆為歐美雜交的品種,此等品種在長高溫且高濕的環境下均能有較穩定的植株生育及果實生產。其中較重要的品種有鮮食的「巨峰」(Kyoho)、「蜜紅」(Honey Red)及加工用的「金香」(Golden Muscat)、「黑后」(Black queen)、「貝利A」(Muscat Bailey A)。
台灣葡萄以「巨峰」葡萄為最大宗,面積達2732公頃。為歐美雜交系四倍體品種,果粒大,甜度高,酸度低,果肉硬,果皮紫黑色,果粉濃厚。高濕多雨,施肥過多,易使新梢徒長。
葡萄義大利品種Italia IP65(林嘉興)
其父母本為Hicks x mascat Hambry在意大利雜交育成,原來育成命名為IP65,推廣種植後所生產果實品質為當時最為優良品種。果穗為中大形,外觀上呈長圓錐形、副穗較小、果軸與穗梗較細(無處理)、果粒長橢圓形,果實成熟期之果色為黃綠色,單粒重為8~12公克。意大利葡萄早在民國五十年代初期引進在東勢鎮及石岡鄉試作,植株生長強健,新梢生長勢強,但花芽形成率較巨峰葡萄低,萌芽率及花穗率低,在多雨之年發生嚴重縮果症、裂果、房枯病及果腐病等生理障礙,致產量不穩定。
![]() | |||||
喜樂Himrod Seedless 喜樂葡萄為歐美雜交系品種,其母本為Ontario,父本為Sultana,為紐約農業試驗中心育成之極早生無子品種。果穗中型、果形橢圓形、果實成熟期之果色為黃綠色、穗形呈圓橢形、果穗軸及果梗較細,果粒近圓形、單粒重2~3公克,果肉軟多汁、有特殊香味、口感佳。 |
![]() |
巨峰Kyoho 屬歐美雜交四倍體品種,植株生長強,果穗果粒大,大者可達15g以上,甜度達18-20o Brix,肉質軟而多汁,為優良鮮食葡萄品種。 |
![]() |
蜜紅(Honey Red) 1980年代初由中興大學引進,為歐美雜交四倍體品種,母本為四被體隻金香,父本為黑潮品種。植株生長勢強,果色鮮紅,果皮具濃厚果粉,成熟期果實易軟化,遇下雨容易裂果及不耐貯運。 |
![]() | ||||
金香(Golden Muscat) 美國裕成的品種,歐美雜交品種。果穗大可達400-600g ,黃白色,可鮮食或釀酒,台灣生產冬果如果生育後期氣候乾燥,甜度可達20度以上。成熟期下雨會發生嚴重裂果及脫粒,不耐貯運。 |
![]() |
黑后(Black queen) 歐美雜交種Bailey為母本及歐洲種Golden queen為父本雜交。適合製酒,果穗400-800g,果力密集,未經拉長花穗容易在生育後期發生晚腐病。樹勢強健,節實良好,屬於風產品種。 |
![]() |
貝利A(Muscat Bailey A) 是Bailey與Muscat hamburg雜交選遇隻品種,果穗中大型,園錘形,果實成熟期之果色為紫黑色,果汁澀味低,為良好的釀酒原料及果汁原料品種。因枝梢短花芽形成率低,產量較不穩定。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